信息索引号: 410601000000000000/2022-63417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发文字号: 鹤政[2022]28号
成文日期: 2022年12月22日
发文机关: 鹤壁市人民政府
有效性: 有效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8日16:20来源: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2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为加快推进我市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现制定以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机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质量第一、创新引领,进一步引导各领域、各行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产品、服务和产业集群品牌,推动鹤壁制造向鹤壁创造、鹤壁速度向鹤壁质量、鹤壁产品向鹤壁品牌转变,为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当先锋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品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品牌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1.农业品牌。到2025年,建成国际小麦产业链品牌中心,叫响“鹤壁小麦”品牌,打造浚县、淇县2个品牌供应链产业园。培育市级以上农业品牌100个以上,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00个,培育绿色食品经营主体80家、标志许可10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家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以上;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6个。

2.工业品牌。到2025年,培育“鹤城精品”品牌30个;培育全国质量标杆企业1家,河南省质量标杆企业2家;培育“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个,“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2个、“鹤壁市市长质量奖(提名奖)”10个;争创“河南好粮油”产品6个、“中国好粮油”产品4个;培育“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2个,创建“中州杯(省优质工程)”8个,创建省级质量标准化工地18个;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1个,河南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2个;努力打造电子电器、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品牌,1个500亿级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品牌。

3.服务业品牌。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功能全面增强,服务能级全面提升,培育省服务业高端品牌10个,创建省级标准化试点4个,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品牌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品牌叫响向全国,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鹤壁服务”成为省内外驰名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

4.文旅品牌。到2025年,做强做大民俗文化节等文旅节会品牌,新创成4A级景区1个,创建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15个,三星级旅游民宿1家、四星级旅游民宿1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创建省级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3家,打造3—5部具有鹤壁特色、鹤壁风格、鹤壁气派的精品力作,力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华大奖,完成“芝麻官大舞台”演出活动150场;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

5.城市品牌。到2025年,围绕我市已获得和正在创建的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重点打造文明城市创建、营商环境、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清洁取暖等一批城市品牌,把鹤壁特色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二、重点任务及措施

(一)打响“鹤壁农业”品牌,塑造现代农业新名片

1.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与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的合作,在我市建设国际小麦产业链品牌中心,每年举行1次国际小麦产业链品牌价值发布会,积极推动鹤壁企业参与发布“国际小麦产业链品牌价值排行榜”。推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与浚县人民政府合作在浚县建设农产品物流品牌供应链产业园,与淇县人民政府合作在淇县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品牌供应链产业园,建立品牌和供应链管理平台,建立畅通的粮油、食品、农产品线上线下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品牌集群网络体系。大力培育农业特色品牌,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围绕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水产品、油脂制品、调味品、饮品、林产品等行业开展品牌创建,叫响“鹤壁小麦”“善堂花生”“黄淮肉羊”等鹤壁农产品品牌。大力宣传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培厚品牌内涵。(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品牌。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全省百亿级产值现代畜牧产业核心区。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禽、优质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品牌。(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二)打响“工业制造”品牌,打造鹤壁智造新高地

1.打造“鹤城精品”品牌。以标准为引领、以认证为手段,建立“鹤城精品”品牌认证评价制度,重点围绕“四优三新”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生产工艺更新,扎实推进以“机器换人”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建立健全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广和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瞄准质量管理先进标杆,实施质量比对、质量攻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分行业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品质高端、服务优质、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鹤城制造精品”“鹤城建造精品”“鹤城服务精品”,打造“鹤城精品”金字招牌。(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打造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品牌。以汽车电子电器、光通信电子、3C智造等三个产业为重点,突出产业集群生态培育、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以“三区”协同为引领,提升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能力。持续壮大天海集团、龙芯中科、仕佳光子等龙头企业品牌。加快推进京东(鹤壁)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3.打造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品牌。以现代煤化工、日用化工、功能性新材料、橡胶助剂、农用化学品等5个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集群配套。持续壮大河南能化、宝发能源等企业品牌,依托赞宇科技中原日化生态产业园、美瑞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园和中维化纤特种尼龙产业园,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品牌。(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4.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品牌。以休闲食品、快餐食品等高附加值产业为重点,构建特色鲜明、全链融合、绿色安全的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实施产业链招商计划,做好产业接链、补链、延链文章;围绕“数字赋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鹤壁食品”品牌基础,筹备办好食品博览会,提升“鹤壁食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壮大飞天、淇花、永达、邦太、李子园等优势企业品牌,培育和发展一批在省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5.打造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品牌。以开发区、淇县为双中心镁基地,重点发展高性能镁合金、镁合金挤压压铸等高端、终端产品,做强做优镁产业链条。以海尔集团镁合金轻量化装备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壮大海镁科技、明镁科技、万德芙、捷美特等企业品牌,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挥国家镁及镁合金质检中心技术支撑作用,服务企业技术改进、科研研发,促进企业产品提档升级,依托河南省金属镁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推动我市金属镁产业标准话语权,巩固提升鹤壁“中国镁谷”的形象力、品牌力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三)打响“鹤壁服务”品牌,构筑现代服务业新优势

1.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品牌。围绕省级区域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提质建设鹤壁市保税物流港、浚县白寺现代物流园区、鹤山现代煤炭物流园区、宝山化工物流园区和淇县天舟铁路物流园区,推进京东(鹤壁)亚洲一号仓二期、九州通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发展壮大国龙物流、大用运通物流、永达配送、远通集团等本土龙头企业,实施城乡物流高效配送工程、多式联运工程、城市快递进社区,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服务能力,促进降本增效,初步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品牌。加强与京东、华为、联想、浪潮、腾讯、360、中科曙光、龙芯中科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建设5G产业园,依托河南垂天科技有限公司等平台优势,建设“中原5G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京东(鹤壁)智能制造产业新城建设,建设智能农业数字化综合平台,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深化与中国测绘学会、航天宏图等合作,建设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管委)

(四)打响“鹤壁文旅”品牌,打造文化强市新标杆

1.打造“鹤壁文化”品牌。办好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鹤壁)樱花文化节、“中国诗河·鹤壁”诗歌大赛等系列活动,扩大鹤壁节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组织研讨会、加大资金支持等措施,支持豫剧《靳月英》《程相文》《许穆夫人》等剧目创作生产,重点打造一批品牌剧目。整合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和市美术馆资源,坚持专业化推动、分级化管理、融合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省级示范点。实施“非遗点亮”计划,推进泥咕咕、鹤壁窑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弘扬牛派艺术,打造独具特色的鹤壁地域文化品牌。加快实施辛村遗址、浚县古城、黎阳仓遗址文物保护等项目,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黄河古陶系列、云梦黑陶、屯子石雕等鹤壁工艺美术品品牌,航天食品、樱花系列文创食品品牌等进入“老家河南”“黄河非遗礼物”推广计划,壮大“鹤壁好礼”品牌。开展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工作,深入挖掘“鹤壁老字号”企业,培育发展“老字号”品牌。(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管委)

2.打造“鹤壁旅游”品牌。积极推进云梦山、浚县古城和大伾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指导我市浮丘山南部片区积极申报创建4A级旅游景区,开展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专项行动,提高全市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加快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梳理康养乡村资源,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升旅游特色村文化品位和旅游品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建设以灵泉妙境、五号山谷、云端西顶民宿为引领的一批富有地方乡村特色的民宿,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创新商业模式,强化人才培训,积极争创省级星级旅游民宿。(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管委)

(五)打响鹤壁城市品牌,提升鹤壁城市核心竞争力

1.打造“鹤壁城市创建”品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统筹带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创建,促进我市文明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更加优化,让群众得实惠、让城市更靓丽,让鹤壁更知名。(牵头单位:市创城办;责任单位:市文明城市创建办、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办、市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办、市健康城市创建办、市平安城市创建办、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管委)

2.打造“鹤壁营商环境”品牌。锚定“全省第一、全国一流”,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行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升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擦亮“五位一体”品牌、“两个健康”品牌、平安鹤壁品牌、亲清政商关系品牌、数字赋能品牌及城市环境品牌等六个品牌,打造鹤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管委)

3.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品牌。全面推进生态强市建设,深化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打赢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加快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实验基地和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擦亮淇河生态品牌,提升生态鹤壁影响力和美誉度。(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4.打造“鹤壁海绵城市”品牌。推广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经验,完善海绵城市标准体系,全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按照海绵城市标准进行建设,老城区积极实施海绵化改造,打造叫响全国的“海绵城市”品牌。(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5.打造“鹤壁清洁取暖”品牌。发挥清洁取暖“鹤壁模式”示范效应,稳步推进清洁供、节约用、投资优、可持续的清洁取暖“鹤壁模式”,建立清洁取暖标准体系,创新农村清洁取暖技术路线,打造全国清洁取暖品牌。推进城市智慧供热,建立城乡融合清洁取暖智慧监管平台,在“清洁供、节约用”的基础上实现“智慧供、高效用”。(牵头单位:市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管委)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加强对品牌建设的领导,成立鹤壁市品牌建设促进会,搭建市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品牌运营平台,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各县区要加强对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本区域品牌打造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推进路线图、时间表,加强协调配合,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和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

统筹品牌建设相关专项资金,积极支持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开展。对品牌企业符合扶持政策的项目,在技术改造、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支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将品牌企业纳入上市重点培育对象和资助范围;鼓励品牌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活动,为符合条件的本地品牌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提供业务指南和优质服务;抓好疫情防控,一企一策、精准管控,千方百计做好品牌企业生产原料和产品保通保畅相关工作,助力品牌企业正常生产。

(三)加大品牌推广

加强对鹤壁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注重把品牌宣传纳入城市整体形象进行推介推广,打造“品牌鹤壁”形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公交站牌等载体加大鹤壁品牌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鹤壁品牌的认知度。有效利用各类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论坛等时机,加强对鹤壁品牌的集中推介,扩大鹤壁品牌的影响力。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树立正确的品牌推广意识,挖掘品牌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深入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品牌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引导消费者增强品牌意识,树立科学理性消费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品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品牌保护

推动建立健全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监管和司法维权保障“三位一体”品牌保护体系。积极推动监管部门联合执法,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活动。建立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企业的联动反应机制,支持企业开展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和产品名牌等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我市知名品牌数据库,完善区域内品牌维权网络,强化与外地的配合协作,探索建立共同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

(五)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发现和吸引机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品牌意识、专业品牌知识、精通品牌运营、熟悉市场规则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实施人才提升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机制提高品牌创建、运营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加强品牌适用人才培训,鼓励企业和专业机构、职业学校开展品牌管理职业培训,培育品牌建设专业人才,积极培育“鹤壁工匠”。

(六)强化执行监督

健全多层次执行监督机制,压实落细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工作各项任务、专项行动和重点举措。建立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工作推进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制度,定期跟踪督查工作落实情况,将品牌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考评,加快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附件:1.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三年行动工作目标.doc

附件1

鹤壁市实施质量强市品牌提升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郭  浩(市长)

副 组 长:洪利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李  晖(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邵七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刘文彪(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协副主席)

李小莉(副市长)

郝志军(副市长)

罗  锴(副市长)

林鸿嘉(副市长)

胡红军(副市长)

陈海燕(市政协一级巡视员)

张山灿(市政协副主席)

成    员:李辉显(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有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单绍强(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局长)

马海澎(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金志广(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郭志鹏(市科技局局长)

李书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王福生(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王海军(市财政局局长)

刘  青(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唐友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

任晓云(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常文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吴福生(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吴耀秋(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黄舒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张育文(市商务局局长)

熊发禄(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璩凤英(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牛海民(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姚  智(市统计局局长)

王庆彬(市林业局局长)

逯永红(市金融局局长)

刘晓琳(市税务局局长)

卫晓锋(人行鹤壁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邱晓昆(鹤壁海关关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市场监管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张山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牛海民同志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